新闻中心 /News
72小时慢直播在这一平米的“朗读亭”读我的故事给你听
72小时慢直播在这一平米的“朗读亭”读我的故事给你听10月16、17、18日,在北京国家图书馆、武汉江滩公园、厦门音乐厅广场三个地方的朗读亭,进行了72小时不间断的慢直播。这是《朗读者》第三季“一平方米”朗读亭直播活动,每一位走进朗读亭的人,都能通过直播分享自己的声音和故事,并有机会与董卿现场连线。
他们中有得了阿尔茨海默症的古稀老人,有在疫情中接受人生第一次大考的高考生,也有因为在东莞图书馆的一段留言成为“网红”的那位打工者……在这里,他们说出了心中的故事,用一段朗读,呈现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。
一平方米,是朗读亭的面积,它很小,小到只容得下三两人站立,它又很大,大到可以倾听数以万计的人的心底的声音。
三城三天的慢直播,让更多努力生活又热爱朗读的普通人,在文字的触动中找寻自我,释放内心的声音。
一个接一个的故事,一段接一段的朗读,在长达72小时的直播当中,万千实时围观的观众在观看直播、书写评论中激发情感共鸣,寻求到了一种宁静顺遂的心灵体验。
一人、一文、一话筒,一平方米的朗读亭。三天来,一个个鲜活真实的“朗读者”,带着属于自己的朗诵,展现了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。
他们中,有人回忆往昔,有人吟诵生命,也有人歌颂理想;这些故事,可以是充满烟火气的家长里短,也可以是承载了文学梦的诗和远方。
在东莞打工十七年的湖北人吴桂春,来到北京的朗读亭中,借柯灵《书的抒情》,读出自己与书的缘分:“书是我的恩师。贫穷剥夺了我童年的幸福,把我关在学校大门的外面,是书本敞开它宽厚的胸脯,接纳了我。”
从识字不多到熟读《红楼梦》,东莞市图书馆向打工者吴桂春敞开大门,让他遨游在广博的书山文海,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。离开东莞前,吴桂春在图书馆留言簿上写下:“虽万般不舍,然生活所迫。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……”正是这段话,让他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,最终留在了这座城市。
“我们从车间走来……蓝色的工衣上沾满污渍,油汪的双手散发着铁锈味儿。”皮村工友文学小组的4位组员也走进了朗读亭,朗读了原创诗歌《我们从车间走来》,该文学小组从2014年成立至今,已有上百位组员加入,他们有不同的身份,家政工、工人等。
“这首诗是我去年为‘劳动者的诗与歌’原创作品晚会创作的,当时也是我们四个人读的,来到朗读亭朗读前也没有太多的彩排,就顺着大家的默契读的。”事后,这首诗的作者小海对南方日报、南方+记者采访时说。
朗读完毕,董卿与他们坐在朗读亭门口闲聊。他们说这个小组是开放的、自由的,在外漂泊很多年,只有这里有家的温暖,“可以一边脚踏实地的工作,一边可以仰望星空”。
武汉作为英雄的城市,刚从一场大战中涅槃重生。“朗读亭”活动特意走进武汉,展示这座城市的生命力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新常态。
4位来自武汉十一中学的“学霸”,朗读了泰戈尔的《梦想》:“我相信朝着梦想,大步向前。我们可以改变世界,我们可以实现梦想。”这四位同学共同经历疫情,集体选择投身医学。他们说并不是因为关系好所以都选择医学,而是“默契”。这场朗诵也感染了演播厅的主持人们,带来一首《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》,鼓励学生追逐梦想。
“朗读亭”属于节目《朗读者》的线下活动,通过打通线上线下的距离,邀请各行各业的人朗读名篇片段,用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。2017年,第一座“朗读亭”来到国家图书馆,并陆续走过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数座城市,掀起“全民朗读热”。
这次“朗读亭”的活动,作为《朗读者》第三季回归的前奏,有多种升级之处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三城三天的慢直播。在前两季,参与朗读亭活动的普通朗读者所录制的内容,只有极少一部分会被剪辑到节目中来,分享给全国观众,到了第三季,在直播成为风口的当下,“朗读亭”活动实现北京、武汉、厦门三城连续72小时的慢直播,让每一位朗读者的故事与朗读,能抵达更多观众的心灵深处。
《朗读者》节目制作人、总导演、主持人董卿,也在位于北京国家图书馆搭建的演播厅里,在这三天的直播当中与朗读者进行实时互动。董卿坦言,虽然之前做过很多次直播,但都是在电视端,演播室内的直播环节相对较好控制,但这次一下在三地做连续三天的不间断直播,对她个人是很大的挑战。10月16日上午举办的启动仪式上,白岩松就提到,为了筹备接下来的直播,前一晚董卿就一宿没睡。直播期间,不少网友也表达了对董卿的心疼。
但董卿说,72小时不眠不休是值得的。《朗读者》过去两季录制的朗读者素材超过1万小时,董卿经常被这些素材打动,“我觉得朗读者们的人生故事太丰富了”。而朗读者们的阅读范围之广、整体阅读水准之高,超出了她的想象,她遗憾于没有一个足够充分的空间、足够宽广的平台,让热爱生活、渴望朗读的人的情感得以充分释放。这次试水直播,弥补了董卿当初对观众的遗憾。
“本身我们是相对边缘的人,突然来到这么大的舞台,有好多网友留言,挺有意思的!”小海在接受南方日报、南方+记者采访时难掩兴奋,平就有写诗、朗读的爱好,还出过名为《工厂的嚎叫》的诗集,写作与朗读之于他是一种精神寄托,而如此多的人同时围观他的朗读还是第一次,他直言这也是一次“很梦幻”的体验。
《朗读者》第三季,为什么以朗读亭的直播为开端?节目组方面对南方日报、南方+记者表示,这缘于本季主打三大关键词:新媒体态、群众态、双向互动。
这次尤其注重加强与参与者的互动,突破往期的“单一方面”,放大对普通人群“爱”“友善”的闪光点,在节目组相关负责人看来,这是对所有热爱生活、热闹文学的善良人的回报。同时,让今年的《朗读者》更新媒体化、更群众化,也给大家一个巨大的释放平台、最大化传播平台。
而制作人和朗读者互动,以及朗读者实时在线分享互动,都是双向互动的体现。除此之外,和以往大家熟悉的朗读亭不同,在与实体书店进行公益性质的联合下,朗读亭在一平方米的朗读区域外,打造出“城市阅读空间”,为推广阅读尽一份力。
除了“一平方米”的空间,《朗读者》节目还将跨域“一万公里”的距离——据董卿透露,明年下半年,《朗读者》还要推出一档半纪录式户外大型文化类节目《一万公里》,走向更广袤的大地,去倾听更多普通人的声音。
中国作家协会阎晶明表示,《朗读者》前两季多是邀请各界名人朗读古今中外的名篇,获得观众的认可关注,相较而言,第三季打开了更大的舞台,“让朗读走向了大地,将其带到了全社会,让人人都能成为朗读者。”
数据显示,“朗读亭”活动于16日早上6:27上线万次,相关视频传播量超2500万次,全网相关线亿。
“当我看到迎着晨曦安博app官方网站,在武汉、北京、厦门那些朗读者们一个个打开朗读亭门的时候,我真的非常非常感动。”董卿说,2020年,我们走过了如此不同寻常的岁月,对未来、对生命,我们又有着怎样的感悟、思考与期望,“我觉得我们可以朗读亭找到答案”。
董卿说,每一个走进朗读亭的人,可能都只是微弱的微光,但是无数星星点点聚集在一起,就可以成为火炬,照亮这个时代,照亮我们的前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