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思录|在山东“上夜校”如何成为“新时髦”

2024-02-17 20:19:17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奇思录|在山东“上夜校”如何成为“新时髦”校园里盼望毕业的少年们或许不会想到,下班之后赶去夜校学习,已经成了时髦上班族中新近流行起来的生活方式。

  据报道,上海夜校今年秋季班放出了1万个学习名额,超过65万人在线个月里每周一次发展兴趣的体验,怎么看都像笔“稳赚不赔”的“买卖”。

  市民夜校课程抢课期间“一课难求”的火热状态,让不少有心人看到了“学习坑位”供给缺口背后的机遇。近来,全国多地迅速涌现出各类公益性或商业性的夜校组织。

  1917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办起来的工人夜学,要解决的是当时工人们“讲了写不得,写了认不得,有数算不得”的现实难题;1918年,蔡元培在北大创办“校役夜班”,认为“社会之各人”皆与社会休戚相关、须深知社会之性质,因而“无人不当学”;到80年代,夜校在有在职再教育、扫盲教育需求的人群当中掀起了学校热潮。

  在青岛胶州,近些年乡村夜校已很常见。依照“缺什么学什么,需什么教什么”的思路,网格村为村民搭建技能培训平台,实现‘点餐式’培训,如农业技能、心理健康咨询、家庭教育、政策宣讲等课程充实着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。今年初,胶州市乡村夜校还获评第四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,成为山东城乡协同发展、乡村文化振兴的新样板。

  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,如今市民夜校提供的教育,所满足的似乎更靠近金字塔顶端的那个“自我实现需求”。梳理网上观点分析,夜校的“复古回潮”可能有如下几方面心理动因:

  重建“附近”。人类学家项飙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——“附近的消失”。他注意到了一些年轻人表面上在社交媒体上极为活跃,但又觉得内心孤立无援的现象。他认为个体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原子化生存方式,强化了社会同化的趋势,却使自我变得虚幻和脆弱。

  而“附近”,指的就是社会性的生存空间,是具体的人与真实生活建立连接的触角,更是个体身边强有力的支持系统。“附近”的概念希望倡导一种态度,即用生态性的视角重新认识周边和安顿自身,帮助年轻人为看似失控的生活重新找到一个“锚”。

  对于年轻人来说,夜校提供了一个“重建附近”的机会。它帮助个体与周边社区、与真实生活、与趣味相投的陌生人间重新建立起了连接,年轻人们可以从“回归校园”式的学习体验中发掘个人兴趣、生活乐趣、求知乐趣,甚至打开新的社交圈层,从而重新找到对生活的可知感、可控感,在“附近”里获得一些改变的力量。

  心理补偿。有些年轻人把夜校称作“成年人的课外兴趣班”“成年人的少年宫”,似乎在那些舞步、笔墨、琴弦中能找到童年缺失的一块拼图。也有一些年轻人认为,高强度的工作,已经挤占了太多生活空间,必须把生活的主动权拿回到自己手里,“工作之外也要有生活”。因而看似不必要的业余体力消耗,实际上是一些年轻人补足“文化体力”的刚需。

  “尝鲜”,或是缓解技能焦虑。夜校最显性的一个优势,就是可以以较高的性价比尝试新事物、新技能。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技能提升的最高性价比,完美适配当代人的价值追求。与此同时,在技术变革持续加速的时代,技能焦虑、本领恐慌从未退场;“斜杠”和“副业”虽然已不是新鲜词汇,但“第二职业”描画的未来图景和潜在可能,仍然具有极强的吸引力……

  如济南洪家楼街道福润社区的艺术夜校,免费开设了尤克里里、葫芦丝、瑜伽、舞蹈、裁艺课程,开课一个月即吸引了上百人次参与;济南市图书馆即将启动“家门口的市民夜校”,不仅包含休闲娱乐艺术类课程,还计划推出包含PPT、Word文档、Excel、视音频剪辑等在内的“职场必备技能课”。

  这些夜校大多参考了京沪等城市500元10-12课时不等的定价标准,开设了包括咖啡、插花、调酒、手机摄影、新媒体、烘焙、舞蹈、化妆等在内的课程。从运营模式上来看,山东现有的几家商业夜校与国内其他城市类似,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。

  一类是“中介型夜校”。这一类夜校不提供场地和教师,只作为中介方为机构与学员之间搭建渠道。他们首先通过社交平台拉新引流,建成线上社群;继而根据收集到的学员意愿,对接相应的商业培训机构谈团购合作单;最后提供给意向学员相对于市场团购价更优惠的价格。这一类“夜校”的收益主要是抽成分佣及复购返利;而培训机构则希望借助社群流量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客,并争取将参加团购体验课的学员转化为全程课或私教课学员。

  记者从济南一家“中介型夜校”主理人那里了解到。10月底到11月中旬半个月的时间,该运营团队的市民夜校项目已通过社交平台拉新1500余人、报名学员百余人,佣金收益在10%—20%区间内。但夜校主理人也认为,从商业角度考量,夜校项目并不是一个适合长期投入且高回报率的“好生意”,未来相关社群可能会向线下社交沙龙转型安博体育官网

  另一类暂且称之为“体验型夜校”。这一类夜校会提供场地并聘请培训老师,以类似线下沙龙的形式定期组织培训——当然这也意味着夜校主办方需要承担更加高昂的成本。青岛一家开在网红咖啡馆里的夜校近期正在筹备第一期课程。经营咖啡店的先天资源为夜校提供了场地条件,但主办方仍需额外承担约8000元/月的运营费用与约350元/节的教师培训费用。相较于10-12节不等的课程周期、最大15人的班额、每人500元的课程费用,目前的收益似乎很难覆盖成本。不过提到投入产出比时,这所夜校的主理人表示现阶段“还没有想太多”。

  一种主打社群运营,一种主做线验,从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方面各有考量,这其实代表了市场驱动下两种截然相反、但普遍存在的夜校运营思路。但这对于消费者来说,意味着在分辨公立夜校或是商业夜校、中介型夜校或是体验型夜校时,需要付出更多的判断成本、试错成本。

  与其说是夜校,目前许多民间商业夜校的本质或发展方向似乎更接近线下沙龙活动,这对于许多抱着公益夜校向往的学员来说,购买一些商业夜校的项目后势必会遭遇极大的心理落差。

  一是目前公立夜校与商业夜校项目在宣传上存在混同。一些商业项目踩中市民夜校的热点,用“500元/12节课”“市民夜校来XX啦”等大众熟悉的关键词为机构引流,令一些学员产生误解,继而在后续消费维权中引发纠纷。长久来看,一些商业夜校“赚快钱”的运营思路,也会破坏行业生态,在一些学员当中形成“一朝被蛇咬、十年怕井绳”的心理,从而在上过早地为“夜校热”降温。而从社交平台的讨论来看,一些公立机构开设的公益性课程宣传尚未有效触达目标受众,还有许多有意向的学员存在“有心报名、无处报名”的问题。公立机构或许可以在承载力范围内“喊”出更大的声音。

  二是一些运营模式难以持续、深度发展。有学员提到,一些商业夜校培训班只是报名的第一期可以用500元的优惠价报名,但在此之后就如果想要继续学习,就需要缴纳全价费用,这让许多学员有了“受蒙骗”之感。而从课程设计来看,现阶段市民夜校提供的课程大多是“由小白到入门”的基础课程,此后并没有配备深度学习的教师、教学资源,这样一来就无法适应一些入门学员进行长期、深度学习的需求。除此之外,如课程类目设置单一、难与现有兴趣培训机构产生区分,培训教师资历资质难保障等问题也普遍存在。

  在未来,官方与民间两个场域,或许可以探索如何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足。如公立机构有能力充分动员社会文化资源,鼓励或聘请手造匠人、非遗传承人参与授课,既能补充大众的“文化体力”,也能让传统文化在大众视野中落地生根。如市场机构可以发挥灵活机动、信息前沿等优势,在合理的投入产出比下,拓宽市民夜校产品供给的边界,丰富市民的文娱消费选择与社交生活。

  与此同时,补齐技能型课程、精研型课程的缺口,也可能是一条长线发展的思路。当下许多夜校在兴趣型课程之外也在探索开设技能型课程,如编剧、摄影、剪辑、新媒体、空间整理、AI等,在满足高质量规范培训的基础上,或许能够点亮学员未知的技能点。而精研类课程,一方面更能够适应技能成长的学习曲线,另一方面,也能增加学员与夜校之间的粘性,把“一锤子买卖”,做成“长线生意”。

  市民夜校的火热,投射出当代青年聚焦自我成长的普遍社会心态;我们也期待,当前在全国各地相继燃起的“星星之火”,能够为市民夜校这把“火”,再添一把燃久一些的力量。

搜索